今天是

首页 > 清风廉韵 > 廉政文苑 正文

一群人,一片林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利生 发布时间: 2025-10-24 14:37:00     字体: [] [ ] [ ]
2025-10-24 14:37:00

  出杭城,举目西望,巍巍天目山,自西北向东南绵延五百里,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在这层峦叠翠的群山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森林防护一线。与大山为邻,和草木为友,战严寒斗酷暑,在守护天目生态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他们就是被誉为“森林眼睛”和“绿色卫士”的护林员。

  占地面积4284公顷的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拥有高等植物2600多种、野生动物7000多种,是“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这里分布着西关、东关、龙峰尖、南大门、泥岭5个保护站。加上村里的自发守山人,参与巡山、护林、生态保护和森林消防工作的有150余人。

  圆脸,肤色黝黑,头发微乱……在南大门保护站,我见到了站长李卫东,他是一位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护林员,是名副其实的“林二代”。其父李庭福是天目山早期的护林员,李卫东回忆说:“小时候经常见不到父亲人影,每天早起带着一壶水就匆匆上山了。”那是上世纪70年代,周边村民劳作会破坏山林,被李庭福严厉阻止。当时大家不理解,后来才明白那是护林员职责所在。至今,有一个镜头还经常在李卫东脑海浮现:父亲扛着锄头拿着铁锨,沿着植被稀疏的山坡种树……

  尽管幼时见证了父亲的工作辛劳,但李卫东仍然选择走上这条“老”路,成为一名护林员,继续为天目山贡献青春和热血。“我从小生在天目山,长在天目山,对这里有感情,也比较了解,我做护林员比较合适。”1991年他正式入职天目山管理局,开启了“守林路”。

  在保护区工作,森林灭火是重要职责之一。2013年夏日的一个夜晚,保护站突然收到火灾监测预警,在安徽茅坦村某处山上,因打雷产生了地下火。茅坦村距离天目山较近,火势蔓延下去将严重影响森林安全。接到消息后,两名护林员迅速出发,徒步几十公里山路,两人仅带了一瓶水,心里只想着要抓紧过去救援。

  今时不同往日,森林防火墙早已全面升级。保护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预测和播报火情。一旦发现着火,在科学研判后,将立即采用灭火弹、水泵、直升机等多种方式进行灭火,很好地解决了以往人工救援时效慢的问题,也充分保障了森林以及护林员的安全。

  “想做好护林员,一定要眼勤、脚勤、嘴勤。”这是老护林员留下的“护林守则”。天目山保护区保存着全球最古老的野生银杏林、全球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天目铁木,等等。担任天目山的护林员,只会巡林还不够,更要学习观察树木的健康状态,确保古树名木“病有所医”。

  说起这里的天目铁木,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天目铁木属于中国极度濒危物种,仅生长于天目山。1925年由植物学家秦仁昌首次在西天目山采集到标本,1927年由植物学家陈焕镛命名为天目铁木。

  上世纪60年代,时任天目山林场场长的宋永增在巡视至天目山镇大有村三里亭时,偶然在亭子边发现了一棵形态奇特的树。树皮粗糙、枝干蜿蜒,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凭借着对稀有树种的敏锐直觉,他判断这棵树极有可能是珍稀树种,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回到天目山林场后,他找来一块木板用油漆准备写字,因不清楚树名,就根据树的形状写下:古木,扭筋树。1968年大有村要造桥,村民对珍稀古木不了解,准备砍树。宋永增得到消息后连夜赶到村里做工作,答应用林场其他木料替换,并在古树四周围上木栅栏。天目铁木的幸存不仅得益于老党员宋永增的明智决策,更凝结了当地群众共同保护古木的坚定信念。如今,这棵历经风雨的天目铁木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经过护林员多年的辛勤努力,天目山的环境越来越好,令人赏心悦目,野生动物种群也得到了有效恢复。一天,西游村的一位何姓村民致电保护站,称其家中闯入了一头神秘的动物,请求保护站派人前往查看。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发现竟是一头重达百斤的珍稀黑麂,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事后工作人员感慨道,如今村民的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令人刮目相看。

  在茫茫天目林海,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守山人还有很多。他们怀揣对大山的眷恋、对绿色的深情,始终坚守在护林一线。

  离开南大门保护站时,我巧遇两名身着迷彩服的护林员,随即和他们攀谈起来。聊及巡山时是否遭遇过野生动物,其中一位高个子护林员分享说:“那次,几百只山鸡聚在一起,场面可壮观了。”另一位矮个子护林员接过话茬说:“我还遇到过狼呢。有一次我正在巡山,那是冬季,天黑得早,我从龙峰尖山脊下来的时候,就遇见了一只狼。当时我心里很紧张,但又不能表现出来,你一跑,狼会追上来。我知道,野生动物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只要淡定从容,慢慢退出它们的‘领地’就好。后来那只狼见我没有恶意转身跑了。”

  我又问:“听说山上的雷电很吓人也很危险?”矮个子护林员点点头说:“有一次我正在巡山,一道闪电掠过,一棵大柳杉的树顶瞬间冒出火花,接着是一声炸雷。幸好雷电过后大雨倾盆而下,才没有引起火灾。”

  “护林人真辛苦啊!”我感叹。“现在条件好多了,以前的护林员才辛苦!”两名护林员异口同声。他们口中“以前的护林员”是最早一批天目山的守护者,现在都已退休。过去公路还没修到山上,物资全靠肩挑背扛,山上缺衣少食,通信不便,艰苦程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苦,踏破铁鞋,无怨无悔,是后来人的标杆榜样。

  一代代护林人,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担当,诠释着初心和使命,见证着大山的美丽延续。近年来,天目山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绿色、科技、智慧共享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向绿而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陈利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