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石油人
一
天山南麓的高速公路上,越野车朝北的车窗外,地平线上一列山峰始终相伴西行,山峰后面灰蒙一色连向苍旻,一直不见影像里天山主脉那些终年不化的雪山。其时,九月的南疆天气晴朗,戈壁滩上黄土黑石,丛丛簇簇的红柳扬着紫红穗花。不知天边蒙着的那一片是雾气,抑或尘霾。
今天的目的地是塔里木油田牙哈处理站。听说当年塔里木油田进入西气东输管道的第一股天然气便是从这里开阀输出,同行的一位上海记者非常兴奋,我们这些南方人旋即有了一种感觉,远隔四千多公里的塔里木油气田居然与大家的生活贴得如此之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家中的煤气罐换成了燃气管道,煤气灶换成了天然气灶,印象中火焰也从黄红变成了蓝火,所有一切都与这片热土有牵连。西气东输改变了中国能源格局,由此进入“蓝金时代”,同时也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时代序幕。
我最想知道的是,牙哈输出“先锋气”那一天,究竟是谁扳动手轮开阀送气的。
牙哈凝析气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整装凝析气田,采用超高压循环注气保压的方式开采,2000年建成以来,多次获中国石油“高效开发气田”称号。后来发现的克拉2大气田,促成西气东输这一世纪工程立项建设。2004年9月,塔里木举行西气东输进气仪式。由于当时克拉2气田尚在建设中,牙哈气田被推上历史舞台,代表塔里木气区率先送气,将清洁能源送到祖国东部。
我们采访到了牙哈处理站的老侯,他从四川石油技校毕业,分配到塔里木油田。组建牙哈凝析气田时,把他从其他油田抽调过来,成为筹备组的一员。二十多年,当年的青工已经成长为工程师,是坚守一线的老石油人,见证了牙哈的发展历程。
牙哈处理站的展板上,有一张我非常想看到的图片:管廊架下拉起一条横幅,上书“西气东输塔里木牙哈气田供气仪式”。细碎砾石铺就的地面上,站着一排头戴安全帽的人。出乎意料,老侯平淡地说:里面没有我。很久以前的事,要不是你提起,我都不记得了。
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天,老侯在哪儿?他想不起来了。那就是寻常的一天,开阀送气拍张照片留念。合理解释就是前一天老侯夜班,拍照的时候他正睡得香甜。
在会议室聊起来,看我追问那一天的事,老侯直言,施工单位在作业区架设管道,我们就知道西气东输了。说实话,当年都是20来岁的操作工,把油气分离出来才是本职工作。后来管道建了一线再建二线三线,才感觉自己做的工作处在一个相当大的国家工程里面。
二
老侯回忆,二十多年前当先锋输出第一股气也不容易。开发凝析气田,牙哈算比较早的,采气伊始,发现仪表压力时高时低,产生各种流通不畅。通常情况天然气所含水分可以忽略不计。那时没意识到,天然气在低温情况下也会出现液体,冷凝后堵塞管线和设备。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塔里木盆地南部探明一个中型凝析气田,叫柯克亚。老侯到牙哈处理站时,采气站正在建设,他被派往柯克亚跟班学了一个来月。印象里,那里的管线包裹厚实,讲究保温处理。他们都没太在意,因为那里的冬天比牙哈冷多了。发现问题后,他们就给管线穿上棉衣,加强保暖。但事情尚未一劳永逸,油气里还有其他成分,比如说蜡,温度一低就固化,堵塞管线和设备。二十多年前没有这么多经验,当时能采到油气就欢天喜地了。
撇开“先锋气”,与老侯随意聊着,被科普了很多油气田知识。西气东输工程未建成前,牙哈处理站以采凝析油为主,初始设计就是循环注气、保压开采。凝析气田有一个特点,当地层压力降到某个临界值,采出来的凝析气会急剧下降,过程不可逆。理论上说东西还在,你就是采不出来。牙哈处理站有两个功能:第一,生产凝析油、天然气;第二,为了开采出更多的凝析油,把生产出来的天然气重注地下,保持地层压力。
石油人办事一丝不苟,听闻我没找到开阀当事人,通过那张图片一个个排查后告诉我,到库车山前西端的英买采油气管理区,已约好一位当年的开阀人。
两天后,在英买采油气管理区办公室见到一位爱笑的帅哥,40岁出头,我们叫他小杨。我开门见山发问,他笑着说:“要不是你说起,我哪里想得起来。”他在手机里翻了好一会儿,然后我眼前出现另一幅二十多年前的画面,照片是隔着管廊架拍的,亮黄色的输气管阀门上系着一朵大红花,两旁各站着一位穿工装的青工。当时的小杨双手握着F扳手,低头笑。他们后面随意站着十几个人,有人举起DV摄像。
场面没有大张旗鼓,仿佛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小杨笑着解释:“我不习惯被镜头盯着,当时有点不好意思。记得那天在主控室上班,站长进来叫小杨、小姚,要通气了,你俩去开阀。知道西气东输把气输到上海。到现场,大家都站好了,就是做一个仪式。我是操作工,开阀就是一个小活,一个班我要开好多次。”
接下来,克拉2气田建成送气,牙哈处理站的高光时刻转瞬即逝。它尘封在塔里木油田的历史中。但牙哈处理站的故事还没完,因为地层构造好,天生一个“仙人洞”,自有其独特价值。二十多年后,牙哈凝析气田再次闪亮登场,变身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天然气储气库。
“二十多年了,大家都说这是个里程碑,我也感到很自豪。”小杨爽朗的笑声在房间里回荡。
当下我便思忖,塔里木油田开发建设的幕后,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亲历者处之泰然,旁人却叹为观止,历史往往便是这样写就。
三
这张照片,小杨还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多年后,碰到外地同学问起,在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你干了啥?为人低调的小杨难得“炫耀”一下,信不信首气是我开的阀?人家回道,你就吹吧,气源地是克拉好不好!
小杨大学毕业入职牙哈处理站时,员工宿舍不够,安排三人一间。他们把两张板床拼在一起,三个大学生锤子剪刀布,挨个挑选位置。睡在中间的那个只能背抵床帮,睡到半夜翻过来抱这个,转身又搭上那个。虽说条件艰苦,但在他们看来这都不算什么。
从小杨不时漾起笑意的脸上,不难看出他的乐观和聪慧。投产伊始,注气站的生活用气都是自产气,但分离出来的天然气往管道一供,装置运行总是不平稳。有一天晚上小杨当班,情况有点控制不住。站长坐立不安,频繁进出主控室,这让小杨也有点心烦意乱。当时的工艺流程是从高压端取气,他歪着脑袋研究流程,把大学知识活学活用了。流程好比公路网,可以顺着走,也可以逆着走。把它倒反一下怎样?气输进另一边容器二次降压,很快实现自动控制,领导一看放心了,回去睡安稳觉。
几年后的一天,中石油总部专家组来调研,他根据分析提出建议:这里的天然气组分乙烷含量偏高,可以回收利用。英雄所见略同,也许专家们来一线就是为了论证这个问题,回去着手筹建轮南乙烷回收项目。通过精炼,把乙烷提取出来,作为聚氯乙烯工厂原料生产塑料。鉴于牙哈处理站采出的油气组分比较丰富,能产生更大效益,回注地层的天然气变成克拉2气田的气。牙哈凝析气田的这些变化,注释了中国石油工业精细化发展的历程。
在牙哈工作5年后,小杨当上了班组长。2007年建设迪那采气站时,他被调到迪那任站长,组建队伍搞运行。几年后,他又调到英买作业区任副经理和地面工艺部书记、主任,后来再调整到英东采气作业区当书记。机构改革后,他调到英买采油气管理区生产运行部,如今是生产运行二级工程师。
按他的说法,自己经历了很多岗位,工作过三个油田。当时油田蓬勃发展,大学生少,个人成长也比较快。
我没去追问,为什么没再上一个台阶?他不时发出的笑声解释了一切。与“先锋气”开阀人的交谈,没有我想象的热烈,他们对那件事等闲视之。事后,小杨通透的笑声不时还会在耳边响起。成功不一定是站在聚光灯下那光芒四射的存在感,其实畅快地笑着,开心地工作和生活,已经证实了人生的意义。
追踪西气东输牙哈“先锋气”的过程,使我对石油人心生敬意。后来,每当我打响天然气灶开关时,眼前总会闪过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以及一幕幕挥之不去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