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牧歌
在鱼米之乡江苏太仓,有一个名为东林的村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安宁静谧,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江南水乡的版图上。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城厢镇东林村积极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合作农场“稻麦轮作”种植面积2200亩,仅需9人即可完成耕作管理,在全国率先试水工厂化秸秆发酵饲料生产,打通合作农场、富硒米加工厂、秸秆饲料厂等多种业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东林村,以其独特的方式,走上振兴之路。
一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五月,正是小麦抽穗的时节。
为督查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情况,我们走进东林村。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微风拂过,树叶轻摇,像是在对田野的麦浪挥手,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一排排农家小楼,窗明几净,房前是枇杷树,屋后是香柚树,东林村的美景比比皆是。平整连片的农田,四通八达的道路,清澈蜿蜒的河流,共同勾勒出一幅江南美丽乡村画卷。
村书记推荐我们搭乘田野小火车,他说,这是东林村的“田园新干线”。
村里居然有小火车,这不由勾起大家的兴趣。村书记介绍说,东林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专门嵌入了5.38公里的田园游道,贯穿起春夏秋冬四个驿站、120亩的采摘果园、味稻公园等生态景观。
小火车红色车厢,木质桌椅,复古风十足。在湛蓝的天空下,穿梭于田野间,窗外整齐的水杉林一闪而过。不远处,鱼塘环绕的麦田如同大毡子,平静得没有丝毫褶皱。空气湿漉漉的,人的嗅觉仿佛与土壤、青草一样,在慢慢苏醒。麦子开花,灌浆,麦田里涌动着一股浓郁的麦香。田埂上,斑鸠咕咕咕地叫着,芨芨草、小飞蓬、荔枝草等葳蕤生长,散发着向上的力量。河湾深深浅浅,清清亮亮,亲水小木屋错落有致,餐厅、民宿等一应俱全。
小火车在一个露营村停留。这是一个儿童主题的园区,道路被画上了“红黄蓝”色线。每逢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在田间地头和农作物亲密接触、到湿地里观察鸟类……田野俨然成了乐园。
农文旅产业融合,是东林村独特的风景。1800亩的林果区,种植了黑葡萄、翠冠梨、火龙果、猕猴桃、黄桃。形成了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梨园里,有人在给果树疏果,清脆的咔嚓声,在空中回荡。走在田埂上,土壤是湿的,踩上去有些黏。施足了肥的土中有风吹日晒蒸腾出来的气味。村书记告诉我们,东林村现在每个季节都有水果可以采摘,配有成熟采摘模式,可谓“季季有鲜果,甜美尝不完”。
在味稻公园,我们领略了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串成的乡村旅游景观。这是村庄以水稻产业园为核心区,在稻田中规划建设的。
2200亩的“吨粮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推广和智慧农业全场景应用。年供应3000吨的大米,从传统单一销售模式走向网络销售、订购配送、合作营销等相结合的现代营销模式。电商直播、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线上线下”相结合。
“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东林村的阳光似乎格外灿烂,清新的空气,繁茂的林木,荡漾的湖水,一花一草,一园一亭,一桥一溪都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有世外桃源的悠然,也有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二
如果说稻香蛙鸣、田园美景是吸引人们来到东林的重要原因,那么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的零碳示范与生态循环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曾演绎了无数“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传奇。但东林是个农业村,由于以往村庄缺乏规划,农宅穿插其间,农田较为零散,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效益。2007年,东林村进行土地整治改造,原有的承包耕地被置换到一起,原有的宅基地复垦。
如何让整治后的耕地“出效益”,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尽快与城市接轨?
合作农场应运而生。作为太仓第一个全面完成土地综合整治的村庄,以“大承包、小包干”为核心内容组建合作农场,融承包制和合作制优势于一体,东林最早迈开了探索农村经营新模式的步子。
村民学习吸收先进种粮经验,开始思索如何更好地种粮、种出更好的粮。逐步形成了“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一片田”的现代农牧循环模式,走出一条“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一根草,即利用现代化秸秆收储设备,将秸秆送至饲料工厂加工成养殖饲料;一只羊,即东林村生态羊场养殖本地特色湖羊,消耗自产秸秆发酵饲料;一袋肥,即将羊粪收集后送至肥料厂,通过发酵工艺生产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片田,即以稻麦两季为主,加上生态果园,主要生产稻麦果蔬。
我们来到田间地头,与农机手老徐攀谈。
老徐是农学专业毕业,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他能扶犁耕地,能开拖拉机播种,也能开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和麦子。
聊到将秸秆加工成饲料,老徐告诉我们,秸秆的处理一直是困扰乡村的难题。农村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是焚烧后将“草木灰”用作肥料,但这种做法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在,东林村利用现代化秸秆收集设备,将秸秆收集起来,然后加工成饲料。
他指着田里说,现在麦子正在拔节,过两个月,麦子收割完,整地、造墒,就会看到用可降解的薄膜缠绕成的待加工秸秆捆了。
村书记笑着补充道,这些秸秆捆,可是东林一景。因为添加了生物发酵菌,来到秸秆捆旁边,隐约还有酒气传出。加工后,就变成了牛羊的“压缩面包”。生态养羊场“过腹还田”,又成有机肥“回馈”土地,“废”秸秆成了“宝”。
虽然没看到秸秆打捆的实景,但在东林村循环农业展示馆里的图片上,还是感受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魅力。联合收割机刚刚收获后,搂草机高速运转的“铁耙”将秸秆拢在一起。拖拉机牵引下的打捆机张开巨大“嘴巴”,把秸秆都吸进机器里,不一会儿就“吐出”一个个秸秆捆。薄膜机用两只“铁臂”抱紧捆好的秸秆,快速包好薄膜。就这样,一个个油桶大小的秸秆包在地头上码放得整整齐齐。
稻麦生产—秸秆收集利用—规模养殖—粪污肥料化—稻麦生产,这是一条生态循环产业链。村书记自豪地说:“新技术不仅让秸秆变废为宝,还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解决了本村及周边地区约4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东林村闯出了一条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入选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4年,农业农村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担的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授予了东林村“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
三
在阳光下,做一件对的事,一天都会很快乐。生态循环农业让东林村的百姓一天天奔向富裕。
老徐和定制村干小唐承包了村里的2200亩高标准农田。他们在田里种蔬菜、麦子、水稻,也承担了合作农场分场场长的职责,是为“大承包”。12名农场管理员以每亩稻田300元的价格包干了管理费用,并根据各自能力来认定包干面积,是为“小包干”。合作农场以“成本核算、绩效挂钩”的方法考核,对每亩粮田定出一个核定成本价,对实际经营中降低成本者给予奖励,反之则被扣罚。
目前,东林村拥有连片2200多亩的生态农场,拥有年生产能力6万吨的秸秆饲料厂,存栏规模4500只的肉羊养殖场,以及日加工能力200吨的芽苗菜生产基地……
村书记介绍,在既有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基础上,东林开始增加产业驱动,开发更加具有韧性的产业链,带动村域发展。
好水土养成好大米。东林村建设金仓湖保鲜米加工厂,对农场种植的优质大米进行深加工;引进自动化大米生产线,加工自己的品牌大米;还引进富硒大米水稻种植技术,从育种育苗到烘干包装、冷藏保鲜,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村书记告诉我们,为保证生态饲料厂、生态肥料厂、养殖场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在1.2MW一期分布式光伏项目基础上,又规划1.48MW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二期项目投运后,全村光伏年发电量可达320万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00吨。分布式光伏的广泛应用照亮了乡村的未来,更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六百多年前航海家郑和在太仓起锚下西洋,从此,太仓有了通江达海的开放基因。而今,太仓的东林村再次声名远播,从长江走向世界经济大潮之中。
清澈的河道如毛细血管般贯穿田野,肥沃的农田里庄稼郁郁葱葱,现代化的农业设施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我们看到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灿烂图景。
走访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太仓市乡村振兴实践学院。东林村承担了学院的培训任务,开展乡村振兴课题实践,从服务本地人才起步,拓展为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乡村干部。
离开之前,再次回望东林村,但见风吹麦浪,绵延不绝,阳光普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