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清风廉韵 > 廉政文苑 正文

阳山清风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王友良 发布时间: 2024-04-19 15:08:00
分享至:
2024-04-19 15:08:00

  苏州阳山,因山势南北横断走向,取“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之义而名阳山。这座绵延二十余里的大山,峰峦逶迤,青葱郁翠,被誉为“吴之镇”,意在镇得住吴地。

  一

  阳山是一座有灵魂的山。

  没有历史故事的风景,往往缺少持久的魅力。说阳山有灵魂,就在于阳山的历史,这也正是阳山的魅力所在。

  高启、王鏊、吴宽、王穉登诸文豪登临此山,文思泉涌,浩歌抒怀,令人遥思而神往。

  吴宽,明代礼部尚书,是明朝苏州的第二位状元,他曾为阳山写记,首句就是:“阳山在吴城西北二十里,而近视他山特高且大,盖吴之镇也。”

  明代王鏊写过一首诗,描写阳山之高:“阳山高哉几千丈,箭缺遥瞻在天上。一朝置我箭缺傍,坐觉诸山皆退让。”

  诗人之笔无疑是夸张的,其实阳山主峰海拔不过338.2米。

  阳山脚下是文殊寺,为东晋高僧支遁所建。寺庙背靠悬崖峭壁,依岩而筑,山峦峰谷间,佳木葱郁。文殊寺后面有登山小径,一路上,青翠连绵而至,逆着山涧潺潺溪流的走向,伴随着阵阵鸟语,肆意流淌。

  山腰有半山亭。当年越王勾践率军攻吴,吴王夫差狼狈出逃,跑到阳山下,媾和不成,自刎前长叹道:“吾生既惭,死亦愧矣,使死者有知,吾羞前君地下,不忍睹忠臣伍子胥及公孙圣……”

  公孙圣,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人,因向吴王夫差谏言被夫差所杀。

  半山亭,就是为纪念直言劝谏的公孙圣所建。

  过半山亭,崖壁苔痕越发斑驳,偶有罩形山石突出,穿破古树藤萝。松下奇石旁,不时可见一丛丛的野花,在青枝绿叶间,显得极其素雅,啜着松林罅隙里的阳光,静静地开放。山间石壁,高数十丈,不时可见壁间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山顶,为箭阙峰,即王鏊诗中描写的“箭缺”。清代钱谦益《秋水阁记》说箭阙之奇:“尝试与子直前楹而望,阳山箭缺,累如重甗。”

  箭阙峰顶建有浴日亭。明人徐少泉建成此亭后,就被誉为“箭阙之胜”。置身亭中,周遭山峦起伏,苍翠青葱。东望,运河蜿蜒如玉带,波光粼粼;千年古镇浒墅关,镶嵌在运河边。西望,视线辽阔,太湖汤汤,有一种山水环抱、凝结天地之灵气的感觉。

  站在山巅,不免逸兴遄飞,想起明代诗人高启的诗。其诗曰:“长风吹人度层嶂,不用仙翁赤城杖。峰回秋碍海鹘飞,日出夜听天鸡唱。中有一泉长不枯,乃是蜿蜒神物之所都。老藤阴森洞府黑,树上不敢留栖乌。常年祷雨车,来此投今符。灵旗风转白日晦,马鬛一滴沾三吴。岩峦苍苍境多异,樵子寻常不曾至。探幽历险未得归,忽听钟来涧西寺。此时望青冥,脱略情尘世。白云冉冉足下起,如欲载我升天行。古来名贤尽何有,唯有此山长不朽……”这是他从南京辞官回乡,退隐苏州吴淞江,一次登临阳山所写。从诗里能感受他心灵的悸动,在他眼里,阳山奇崛、幽静、仙气弥漫。

  这首诗中的阳山立体而形象:阳山有风,风拂峰峦,自带去路;山旁有村,鸡鸣而起,日落而息;山中有泉,恬淡少见,年年长清;山境幽深,万籁俱寂,惟余磬音;山高望远,惟见天际,更无山齐;山隐古冢,冉冉苍陵,白杨啼鴂……高启怀着淡泊的心境来看阳山,在他心中,阳山自然、浪漫、奇诡,他把心中的桃花源“嫁接”到阳山,笔下无疑多了一份对安逸的想象。

  我想,往昔岁月的痕迹都会成为风景。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风景,带来不同的心情。阳山,四季葆有不一样的风采。在我眼里,阳山是自然、生活、历史的恰当交融。

  二

  阳山奇壁、秀峰,烟柳、溪水,庙宇、亭台,都见证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有形的灵山秀水背后,自然有说不尽的人文历史。

  关注历史人文,是看到山的厚重;关注孕育熏陶,是了解山的情怀。

  在我心中,阳山是富饶多情的。山野之间,树木葱茏,春花烂漫。阳山用他的博大、丰沃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正是山之德。

  阳山物产,兰居首位。

  清代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记述:“巏山为阳山别支,东北有峰,名来鹤,望如狻猊……山上神祠亭榭随山结构,游者群集。春时结兰花社,奇花异品,一盎千金。”

  兰花会(兰花市集)就在阳山脚下的浒墅关镇。《兰言述略》中提到,苏州养兰人常举行兰花会,“庚申以前,各处花会颇盛,苏郡不时举会,无一定期,浒关亦每年必聚”。

  阳山的兰花,生在幽谷丛林,高洁、淡雅,随着兰花落户万千百姓家,缕缕清气飘散天涯。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入侵,苏州沦陷,苏州画家郑思肖誓不降元,画兰明志。他所作兰花,不画根土,寓意宋土已被掠夺。郑思肖《墨兰图》,画的是春兰,画上有一首自题诗曰:“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郑思肖借题发挥问苍天,你凭什么到这里来?这里浮动的是宋代的香气。

  阳山物产,其次是蔺。

  高启说阳山“一泉长不枯”,也许得益于山泉,在阳山东,水域面积广阔,这里生长着一种蔺草。蔺草,又名灯芯草、龙须草、野马棕,栽植于水田中,一年可收获二三期,草茎又细又长,过去小贩绑青菜、提鱼都用蔺草,端午节绑粽子也用它。

  蔺草最大的功用是编织草席。用蔺草编的席子,具有吸湿性和放湿性。湿度较高时,无数气孔吸附湿气;天气干燥时,似海绵状的蔺草自动释放储存的水分。

  据《四明郡志》记载,唐代浒墅关蔺草席已远销各地。宋元明清,蔺草席沿运河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欧洲、非洲等一些国家。乾隆游江南,途经浒墅关,见到“关席”拍手称绝。慈禧太后也多次派人到浒墅关选席。

  有副楹联夸浒墅关草席:“梦到邯郸酣更好,制传浒墅妙如何。”浒墅关草席,纤维条件好,以其柔软坚韧耐用、不易折断出名,兼具了又一种品德:清韧。

  阳山还有菱。

  置身浴日亭,可见浒墅关镇南运河西岸三里,有一片水域,俗唤大白荡。古诗云:“阳山山水活,泻入白荡里;养得菱棵肥,水清实累累。”

  大白荡盛产青菱。青菱,小馄饨状,壳薄肉白,甜嫩爽口。采菱时节,大白荡一片翠绿色,女孩们坐着浴盆,缓行于水波里,翻叶采菱。清代吴铠《白荡菱歌》描写此情景:“荡开十里欲浮天,到处栽菱不种莲。花影重重堆雪白,歌喉串串贯珠圆。渔家旧业田先熟,小女新腔曲未全。佘桥一带风物好,秋来采采荡轻船。”

  青菱谐音“清廉”。清气、清韧、清廉,这些都得益于阳山。自然孕育生机,犹母之育子,其情本深啊。

  三

  阳山经受了风霜雪雨,那万千华彩是大自然的馈赠。

  千百年来,阳山,这道镶嵌于太湖和大运河之间的绿色屏障,不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蕴含其间的文化为“锁”,总是被时代之“钥”轻轻撬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便被诗意地打开……

  我一直把阳山视为苏州山水间廉洁文化的标志。除了清气、清韧、清廉的物象,还有众多廉洁人物。“廉石”故事的主人公陆绩就葬于阳山。据苏州地方文献《百城烟水》记载:自东南福寿抵南,南爪迤西阳抱山,有陆绩墓。当年,陆绩从郁林太守任上罢归苏州,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以致船轻得不能航行,载了一船石头才回到家乡。

  这种清廉之风,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勤政为民的从政者,或是胸怀“修齐治平”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聚集到阳山,探古寻幽。

  明代状元朱希周,为官时清廉自持,刚毅正派,晚年隐居阳山近30年,专注于读书创作,淡然自守。还有朱希周的五世祖、元代画家朱德润,不贪图富贵,不愿为名利而丧失节操,虽身居阳山,但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用其画笔与诗文针砭时弊、率性抒情。还有范仲淹、范成大、况钟、申时行、李根源等都曾到阳山踏勘寻幽。他们的心志与情怀,也吸引着一代一代后人登临阳山,去缅怀、去感悟、去传承。

  今年清明,我又一次来到阳山。

  在春风的吹拂下,山坡上密集交错的白鹃梅全开了,花瓣如飞雪,淡雅脱俗。筋脉尽显的花朵,洁净、清透,与肃穆的寺庙搭配,与厚重的大山兼容,相得益彰,仿佛山之灵魂投身于这洁白的花瓣里,使人怦然心动。

  香气馥郁的白鹃梅与我重逢,恰好迎合了我当时的心境。

  不是吗,阳山之美,美在历史厚重;美在物产丰饶;美在花木葳蕤、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纪委监委)

【编辑】:王友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