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为民之心
明代冯梦龙,不仅以“三言”名垂中国文学史,亦是一位清正廉洁、心怀苍生的好官员。他在福建寿宁任知县四年,政通人和。习近平总书记曾评价他是“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他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弊除旧、整顿学风、兴利除害,请随我们了解冯梦龙的故事。
踏访疆界 了然县情
明崇祯七年(1634),已年过花甲的冯梦龙,接到了出任福建寿宁知县的任命。
冯梦龙(1574—1646)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葑溪的一个儒医世家。年轻的冯梦龙成长在一个物质与精神都富足丰盈的环境里,父亲对冯梦龙要求严格,希望他埋首举业,光耀门楣,然而他始终未考取举人。崇祯三年(1630),已经57岁的冯梦龙获得国子监岁贡生的资格,有此资格可以出仕为官,他获任丹徒训导。这次转任寿宁,无疑是对他训导工作的首肯。
此时的冯梦龙,已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人。他的眼光聚焦于万千黎民,创作的通俗小说,令其红遍大江南北。
稚子生涯都是梦。对于满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梦想的冯梦龙,这次晚来的任命,让他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就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这年春天,冯梦龙开始打点行装。六月,带着独子冯焴,雇了两名挑夫,他从故乡苏州出发,奔赴福建寿宁,历经数月才到达。
一首诗,拉开了冯梦龙四年宦寿生涯的帷幕。
从一二等富贵繁华之地而来的冯梦龙,面对“举足可周”的县城,抑制不住好奇与憧憬。寿宁在闽浙交界,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群山环抱,一条山溪穿城而过。知县私署建在半坡上,地势高,视野开阔。到任第二天,冯梦龙记下在半坡上看到的情景:“余于崇祯七年甲戌八月十一日到任。次日申刻,见黄云朵朵,自西而东,良久忽成五色,最后变为红霞,生平所未睹也。余喜而赋诗。”这首诗名为《纪云》:“出岫看徐升,纷纶散郁蒸。莲花金朵朵,龙甲锦层层。似浪千重拥,成文五色凝。不须占太史,瑞气识年登。”这一年果然是个丰收年。
几百年后,人们得以了解冯梦龙在寿宁四年的所作所为与所思所想,是因为他留下了一部《寿宁待志》,《纪云》这首诗就在这本书中。《寿宁待志》是一本笔记性从政实录,细致入微反映乡土民情,描绘百姓生活日常,几乎触及社会各个方面。该书以第一人称叙述,客观介绍、记载和主观议论相结合,这位花甲县令的一片赤诚之心跃然而出。
就是在目睹祥云升腾的欢快心情中,冯梦龙开始了他的宦寿生涯。
冯梦龙主张“下车即熟稔瘠土”。他开始跋山涉水,细察风土民情,了解寿宁的真实情况,对疆域、铺递、耕作、水利、物产、关隘、军事、风俗、宗教等都作了记录。
他观察到当地“水无涓滴不为用,山任崔嵬也要耕”,“沙浮土浅,梯石而耕。连雨则漂,连晴则涸”。这样的农业条件,自然收成有限,“山高水寒,树获俱后于他县,岁止一熟”,而且“一值水旱,外运艰难,立而待毙”。他发现“民无余欠,库无余财”,他描述百姓贫苦:“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穷民犹蹙额,五月卖新禾”。
冯梦龙以儒家眼光观察寿宁的社会礼仪、伦理道德和服饰仪礼,其中多有不合儒家礼仪者。更为可怖的是,寿宁还存在重奁轻聘的婚俗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溺婴恶俗,冯梦龙感叹:“微独轻女,女亦自轻,悲夫!”“悲夫”,表现出他面对陋俗的悲愤之情。后经教育劝诫,恶俗渐除。
冯梦龙走遍寿宁乡野、边界与关隘。他在《寿宁待志》里多次表达了他治理这个山邑的心迹:“大事小事,俱用全力”“有事无事,俱抱苦心”“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可见他对所辖之地的深切关怀以及渴望福泽百姓的拳拳之心。
与梅同清 公平断狱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薛录事鱼服证仙》,写薛伟治理青城县革弊求新的故事。薛伟把所管县域从穷乡僻壤变为富饶之地,百姓如此记住他的恩德:“教养兼遂,薛公之恩。自今孩童,愿以名存。将何字之?薛儿薛孙。”
薛伟治邑,也许就是冯梦龙施政理想的缩影,冯梦龙四年宦寿经历,也淋漓尽致地证明了“言为心声”。
冯梦龙治寿,从吏治开始。他注重树立模范,将空祠堂设为遗爱公所,凡是为县城作出贡献的人,经大家商讨同意后,可以受到后世仰拜,享受典礼祭祀。在《寿宁待志》“官司”条目中,他把历任教谕、训导名籍一一开列,并对他们作出评价。
《寿宁待志》记录了冯梦龙在梅树下建戴清亭之事。此亭为纪念前任知县戴镗而建。戴镗为官清廉,冯梦龙与之神交已久,他对戴镗留心民瘼、清节如水赞赏有加。戴清亭建成后,冯梦龙以诗言志,表达追慕之情:“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至,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他以梅自喻,借景抒情,表明自己要像老梅一样光明磊落,不随波逐流。与梅同清,也成为冯梦龙灵魂深处的寄托。
冯梦龙的治县纲领,在“官司”条目中写得清楚分明。他根据“岭峻溪深,民贫俗俭”的县情,提出“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三无”理想。
“无寇”“无饥”“无讼”三个目标贯穿了他四年宦寿生涯的全过程,对应的正是他追求的“民安”“仓实”“狱空”。
明朝嘉靖晚期,寿宁县城多次遭到倭寇洗劫,建筑破坏,城墙崩塌,到崇祯年间冯梦龙上任前仍未完全恢复。为做到“无寇”,冯梦龙申请财政补助,发动富户捐资修复城池,重立四门谯楼,设置大鼓,设立司更。为守土保境,修复险峻的车岭关等隘口,为百姓建起安全屏障。听说老虎夜晚屡屡进城,不仅叼走百姓牲畜,还咬伤人,冯梦龙发动吏属并带头“捐俸”造阱,为百姓消弭虎患。
“三无”目标,难在“无饥”。寿宁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水寒,一年一熟,粮食收获十分微薄。加上水旱频仍,庄稼时常绝收。经过详实的走访,了解到“寿邑之贫”和“寿民之艰”后,他力图改变这一局面,革新积谷征输之法,并重建已经废弛的社仓,距县城远的农户将粮食输入到社仓,距县城近的农户依旧将粮食输入县仓,使“官无发粜之扰,民有乐输之便”,由于举措得当,天亦作美,县仓“三年以来,储俱见谷”。
《论语》有云:“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包括冯梦龙在内的古代地方官员的治理理想。冯梦龙刚到寿宁,就注意到当地百姓“不知法律,以气相食”,好讼风气颇盛。他认为对于乡里矛盾,要减少繁杂手续,尽可能用情与理予以化解。但他也强调化讼不意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寿宁待志》记载了牛斗案和姜氏诬陷案,可证冯梦龙既注重调解纠纷,也强调重视实地调查。
西浦的两个村庄本有积怨,一天,两村水牛缠斗,一头被撞死,两村闹得不可开交。官司打到县衙,冯梦龙了解情况后,指出相斗是牛的天性,与人无关,恳切劝解两村放下往日仇怨。双方愿意接受调解后,冯梦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下闻名后世的十六字判词:“两牛相触,一死一生,死者同食,生者同耕。”此后,两村相安无事,和睦相处。
青竹岭村人姜廷盛声称他和弟弟去征粮,三望洋地方的刘世童不仅抢劫钱粮,还砍伤他弟弟,同来的保家也言之凿凿地在旁作证。刘世童分辩说根本没动手,是姜廷盛自己砍伤弟弟讹诈他。冯梦龙一时难以判断:哥哥为诬陷人砍伤弟弟,这样的事好像不可能发生,可是刘世童衣冠整洁,对答从容,一点不像曾经打过架的样子。冯梦龙沉吟片刻,让双方各自找保人保回。第二天,冯梦龙直奔三望洋,遍询父老儿童了解到了真相。原来,姜廷盛为里中役事曾苛责刘世童,刘世童告到县上,两人自此生恨。姜廷盛厌恶残疾弟弟平时只吃不做,借这次征粮,有意带他到刘家闹事,希望趁争斗打死弟弟,诬陷刘世童。刘世童看穿此计,不与之交手。姜廷盛气极之余,拿刀掷向弟弟,伤了其额头。冯梦龙查明案情,下令重杖姜廷盛。冯梦龙在《寿宁待志》记下审理此案后的感受:“假使余不躬往或往而不密,必为信理所误矣。”断案切不可想当然,要亲自查访,而且越详尽越好。
以情相与 激浊扬清
县令治县,重在为民。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谦称:“虽无善政及民,而一念为民之心,惟天可鉴。”
一念为民之心,体现在冯梦龙的以情化人。他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要使人与人之间皆能以情相待。“无情化有,私情化公”,最终“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
一念为民之心,体现在他为“寿民之艰”的呼吁。《寿宁待志》详细记载了冯梦龙解决寿宁“造解黄册”之弊的全过程。黄册为明朝登记人口与赋役的档案,因封皮为黄色纸而得名,是明朝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册每十年大造一次,每造一次须重新登记人口和田粮,事情繁复且花费巨大。寿宁百姓多不识字,包揽之人便借此敲诈、敛财,“费一开十,本一利二”,使得县衙“宦债未清,屡见讼牍”,穷苦百姓“典妻卖子,犹不能偿”。冯梦龙深感“本官之用有限,而里役之派无穷”,于是建议“照依家册造成细册”,充分运用各家各户上报的数据,这样到大造之年“只须审丁,不须查产,已省大半工程”,亦减少包揽之人上下其手的机会。他在《寿宁待志》中不厌其烦地记录各项赋役数据,目的是“使览者知寿民之艰与寿令之苦,冀当路稍垂怜于万一云”。
一念为民之心,诚如他所表述“生平做事不求名而求实”。在《寿宁待志》中,能感受到冯梦龙渴望改变寿邑风气、改善民众生活的迫切心情。当地文风不振、科第绝响,冯梦龙捐银修复久已倾圮的县学,振兴当地教育。他给学员分发自己所著的《四书指月》,并亲自讲解。在他的努力下,“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
冯梦龙治理寿宁仅四年,时人给予“百端苦心,政平讼理,又超于五十七邑之殿最也”的评价。无疑,他在寿宁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亦为八闽廉脉书写了一部生动的话本。如今,冯梦龙倡导的“百行德为先,治政廉为首”的理念在寿宁这块土地上扎根、成长、枝繁叶茂。福建省和宁德市深入挖掘冯梦龙文化,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使冯梦龙的事迹与精神为更多人知晓。
与尔同清,与尔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