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心自问
“问心无愧古人所难,余何敢以此自命?盖因数十年来遇事则返心自问,颇有所得。兹值堂成铭以自勉”。这是清代怀德(今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首任知县张云祥撰写的碑文。这块“问心碑”立于县衙大堂前,以便时刻提醒自己为官要问心无愧。
“问心碑”正面碑眉刻有“克勤克俭”四个字,可以说是张云祥到任之初勤于政事、以俭率人的真实写照。清光绪三年(1877),因流民汇聚、草寇频犯、社会失序,朝廷决定设立怀德县以加强对这一区域的治理。张云祥因曾任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首任知县,任内干练敬业、深得民心,被选派为怀德首任知县,期望他以仁德治理地方、实现社会安定。
张云祥到任后,从民众最关心的社会治安入手,抽出大量时间察访民情,获知报案要到三百里以外的昌图厅(在今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且“报后又不能立予缉捕”,奏请盛京将军设立捕盗营,打击匪盗。捕盗营设立后,“闻匪必剿,剿则必除”,民众享数十年清平之福。
张云祥居敬而行简,常微服私访,被上级“调往江东五常厅一带查访秘件”时,也只是“便服携带一仆”。《怀德县乡土志》称:“公行政简而不扰,上不应酬,下无需索”;“廉以持己,诚以待人”,足见其作风朴实,深得民心。
“问心碑”正面碑文首刻“问心”两个大字。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这便是问心。对于张云祥而言,问心问的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公正廉洁、为民分忧,是否对得起所负职责。
断案是地方官的重要事务。《礼记·月令》云“审断决,狱讼必端平”,反映了古人对审判公正性的要求。张云祥始终秉持这个原则,依靠调查取证,不靠大刑堂威;细问击鼓鸣冤者原委,细听被告之人申辩。他每案必查,从不草结,所断之案公正合理。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怀德城中有一口个人出钱打的甜水井,许多民众日常饮水均源自此,但取水路途远、费用高。张云祥决定将甜水井作价收归公用,并就维修管理事宜做出妥善安排。他还主持修路建桥,方便民众出行,倾心为民谋福利。
“问心碑”背面碑眉刻有“谨守清廉”四个字,关于这一点,背面碑文就是佐证。碑文记载了为修建县署等工程募捐之事,捐款者和数额一一列明,既是表彰“见而乐捐”的人,也便于民众监督捐款的使用去向。张云祥主持修建的各项工程,均公开用人和收支情况,接受监督。
张云祥调任新职时,百姓“赴省吁留”,舍不得他离开。他留下的“问心碑”虽经政权更迭、战火洗礼和社会动荡,至今仍完好矗立在今公主岭市怀德镇政府院内。
百年碑文历经沧桑,“问心”精神源远流长。依托“问心碑”,公主岭市近年来打造以“问心”精神为主题的廉洁文化公园,排演了以张云祥为原型的大型吉剧《怀德县令》,该剧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目前,怀德历史文化纪念馆的建设和布展已接近尾声,其以“问心”精神为亮点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人们见贤思齐、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