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红袍照古今
姑苏城内书院巷深处,一座青砖黛瓦的古建筑静静矗立,仿佛时光的守望者,这里是江苏巡抚衙门旧址,明代应天巡抚曾驻节于此。作为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权力中枢,朱漆梁柱间沉淀着一部江南名臣治事史,海瑞也曾在此秉烛夜批案牍,为江南百姓撑起一片朗朗青天。
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赴苏州就任应天巡抚。苏州因水而兴旺,因水而具温柔灵动的城市文化品格,却也饱受水患之苦。
明代中后期,吴淞江及其支流淤积极为严重。到任后,海瑞立即带人疏浚太湖与吴淞江的通道,他冒雨冲风,在河道上来回巡查,督办工程进度、水利质量,并亲自发放钱粮,不克扣一分,随从官员见状后也不敢再索贿,官场风气为之一清。疏浚工程成功后,旱涝有备,年谷丰稔,苏州百姓不再遭受太湖水患之苦,就连与海瑞政见不合者见此也不禁感叹:“此实百年之利!”
海瑞为官清正廉明,为和当时官场歪风邪气作斗争,他在应天巡抚任上颁布了《督抚宪约》《续行条约册式》,主张“斥黜贪墨,搏击豪强,矫革浮淫,厘正宿弊”。这两份公开的文告,既是对他人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如要求巡抚出巡各地一切从简,各级官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并且禁止下属官员在迎来送往中讲排场。海瑞的这些举措,如同一柄寒光凛冽的利剑,直接冲击了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有力肃清了贪腐之风,推动苏州地区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传记资料称“令既布,严乎烈日秋霜,风物顿易”。
海瑞不仅对官场陋习敢于动真碰硬,对于民生疾苦更是记在心间,尽力为民解忧。当时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大户肆意侵占百姓土地,不少百姓生计艰难,无立身之本。海瑞组织人手丈量核清各家各户田产,在掌握确凿证据后,雷厉风行,责令豪强还田于民。官至建极殿大学士的徐阶曾有恩于海瑞,但海瑞发现其子徐瑛仗势霸占民田,海瑞不徇私情,将他缉拿问罪,命令退还多占的良田,江南百姓为之称快。
“衣不锦,语不狂,屋不华”,海瑞常常以此告诫家人,他以身为范,生活崇尚俭朴,布袍青衫,粗茶淡饭。在苏州任上,他从未添过一亩私田,常常将俸禄周济贫苦。他的家风,好似江南烟雨中的一竿青竹,虽不张扬,却坚韧挺拔,竹影摇曳间,将清气沁入后人的心田。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这是海瑞拜谒其恩师顾可久的祠堂时所作的诗,这是对老师的敬仰之语,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信条。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海瑞始终坚守清操,不惧他人的眼色,不惧外界的议论。
爱民者,民必爱之。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卒于南京右都御史任上。《明史》记载,佥都御史王用汲察看了海瑞的遗物,“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南京市民身着白色衣冠为他送行,挤满了江两岸,沿途哀哭祭奠者百里不绝。
而在苏州则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书童海安料理完丧事后,准备回家,海瑞母亲感激海安跟随海瑞漂泊南北,家中无值钱的东西可赠,便将海瑞生前穿过的一件红袍相送。海安回到苏州家中,将红袍悬于厅堂,焚香燃烛,以表缅怀之情。街坊邻居闻讯而来,纷纷驻足瞻仰,时间一长,海瑞的红袍传为巷名,称为海红坊。
这个地名流传了下来,如今,走在海红坊,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仿佛历史在往前回溯,那里站立着海瑞。尽管已经相距四百多年,海瑞曾经留下的踪迹并没有消失,它生长在城市的肌理内,流淌在历史的脉络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