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清风廉韵 > 廉史镜鉴 正文

茱萸自有芳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0-25 09:41:00
分享至:
2023-10-25 09:41:00

  熟知茱萸的人也许不多,读过茱萸诗的人却不少,尤其是王维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年重阳,年仅十七岁的王维孤身在长安,形单影只,想起了远在蒲州(今山西永济)的弟兄,往年家人一起插茱萸,一起登高,谈笑风生,好不欢乐,而今年重阳登高,独少他一个。

  王维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分明是他思念家人,在诗中却以家人的口吻,写他们对自己的思念。杜甫也用过这种写法。《月夜》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因安史之乱被禁在长安,他望月而思念家人,笔下流出的却是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以及懵懂年幼的儿女不知母亲为何总是思念着长安。这种写法,让情感互通,让思念更加真切动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茱萸从一种植物,升华为兄弟情感的象征。

  九月九日插茱萸,一般认为汉代就有此习俗。《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时,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香味浓郁,可以驱虫祛湿、逐风邪、消积食、治寒热,将它佩在身上,与端午时节门前插艾一样,都是为了辟邪求吉。这在古代文物中也得到了验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5年10月出土于和田民丰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色彩鲜艳,虽只有成人手掌大小,但图案复杂,其中有茱萸花纹三处,与云气、珍禽、瑞兽、日月等纹饰一起表达了吉祥寓意。这说明,那时茱萸已具有辟邪的内涵。

  对茱萸的认识其实早于汉代。《离骚》中说,“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这里的榝就是茱萸。屈原认为榝是恶草,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身上。不知大诗人何以对榝存有偏见,不过,从榝可以“充夫佩帏”这个描述,正可以说明那时人们已常将茱萸挂在帷幔上。

  茱萸一般分山茱萸、食茱萸和吴茱萸三种。尽管都是红色,山茱萸是浆果,不宜插在头上佩在身旁,食茱萸枝条密布尖刺,又称“鸟不踏”,不便采摘,而吴茱萸是比豌豆略小的硬果,色彩鲜红。屈原笔下的榝,重阳登高所插的茱萸,应是吴茱萸。

  吴茱萸春天会开绿黄色的小花,花落果挂,入秋后逐渐成熟,香味由淡转浓,颜色由青转艳,直至深红。成熟的吴茱萸像葡萄一串一串地结在一起,插在头上,可以驱虫,也如进士及第簪花,看上去很喜庆。王维父亲早逝,弟兄五人,均年少好学,这也是他将茱萸比作兄弟情深、寄托希冀的原因所在。

  茱萸因王维而盛名,王维似乎对茱萸亦颇有喜好。他的诗中,茱萸至少还出现过三次。

  一次在宫廷中。重阳节天子盛宴群臣,王维受邀参加并奉命做了首应制诗,全诗较长,其中云“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茱萸插玳筵”是指插有茱萸的座椅。尽管诗味不浓,不过,我们却可以窥得,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已走进朝堂,成为宫廷礼仪的一部分。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早已中了状元,当过地方官,出使过边塞,正作为朝廷重臣参加宫宴。这是他一生中的荣耀时刻,茱萸成了在场的见证者。

  另两次在辋川别业。辋川别业距离长安大约七十多公里。王维四十五岁购得此地,复加营治,形成了辋川二十景,王维半官半隐在这居住了十六七年,直至安然离世。辋川二十景之一是一块水边长满茱萸的地方,即茱萸沜。他写过两首诗,其一《茱萸沜》,“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其二《山茱萸》,“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这两首,一是写茱萸的颜色,如同花儿一样红艳,选一只碗口状如芙蓉的青绿色杯子,泡入茱萸,清澈明净,红绿相伴,观感上确是一种唯美的享受;二是写茱萸的香味,像桂花一样沁人心脾,在秋夜,面对明月,这是一种透过寒气传来的香味。茱萸的本来面目,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得见。

  茱萸自有芳。这两首在辋川写的茱萸诗,和其他的辋川诗句一样,简短,平淡,既没有深沉寄托,也没有刻意做作,读起来有些淡淡的寂寥,这是诗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后内心真实的感受,蕴含其中的,是一颗平淡的诗心。(赵建国)

【编辑】: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